-->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冬白竹产霞幕山,妙西排客放山岚

来源:西塞山旅游公众号 作者:俞 樾  发布时间:2022-01-05 23:00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之五——冬白竹产霞幕山,妙西排客放山岚

妙西,古称“妙喜”,以山为喜,以水维系,妙西的山水自古就饱蕴了文人对于山水的审美,尤其是妙西港,不但具有通达的功能性,具备美学的观赏性,而且还有流淌千年的历史纵深。挖掘、研究、阐释、解码妙西港的历史文化基因,并推动转化利用,从而为“妙喜港”赋能,可以重新定位其对于湖州、对于吴兴的价值,使之成为吴兴西塞山旅游度假区新的文化标识。为此,我们推出“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文章,今天带来第五篇:《冬白竹产霞幕山,妙西排客放山岚》。

自古航道妙喜港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冬白竹产霞幕山,妙西排客放山岚(图1)

金鸡山在妙喜港下游,依山傍水处为梁皇讲寺,传承天台宗法脉

古时候,妙喜港是妙西群山通向平原的最便捷通道,所以妙喜港的第一功能就是运输。根据1995年出版的《湖州交通志》记载,1990年时妙喜港的主航道是“湖州南门水闸”到“妙西”,航线全长12.3公里,其中从“金鸡山渡口”到“郭西湾”2.45公里,从“金鸡山渡口”到“妙西”9.1公里,航道内桥梁7座,最高可以通航的船舶吨位是30吨。这在“出山航道”中已经属于吨位较高的航道,甚至与某些平原航道吨位相当,比如八里店到荻港的航道吨位,也只有5-30吨(30吨只有长超-长超南岔口段,其余八里店-长超段都只有5吨)。当然现在的妙喜港已经是可以通航500吨的内陆航线。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冬白竹产霞幕山,妙西排客放山岚(图2)

“霞幕高秋”是郭西湾八景之一

《同治湖州府志》中载:“妙喜港,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合妙喜诸山之水,下有贺溪漾,其北又有三百亩漾、寻河漾、相基庙前漾,盖山水冲激,藉以潴蓄也。”这段话中妙喜港的特性写得很清楚:“山水冲激,藉以潴蓄”。“冲激”是流速快,我们拿霞幕山来说,海拔408米,湖州城区平原的海拔3米左右,两者交汇的距离只有不到“二十里”,水从妙喜诸山汇聚后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消化动能,尤其在丰水期妙喜港作为极好的山港沟通着外界。“潴蓄”是水源多,汇水集中,尤其是注入夹山漾后与西苕溪主流汇聚,最终在碧浪湖一带江渚汇,汇合之后再进入湖州主城区,这才创造了“交流四水抱城斜,化作千溪遍万家”的湖城景观。

自古笔管出妙喜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冬白竹产霞幕山,妙西排客放山岚(图3)

湖笔位列文房四宝之首

古时候,顺着妙喜港东北而出,妙西群山的各种山货可以到达各处,其中最重要的一款山货就是“冬白竹”,冬白竹是制作“湖笔”笔管的最佳原料之一。天下最好的湖笔出自善琏,而善琏老笔工口中的制笔民谚说“本山羊毫,江淮兔;东北元尾,霞幕竹。”

所谓本山羊毫,是指在嘉兴硖石、王店一带所产的湖羊,羊毛制笔为最佳。江淮一带的草兔皮毛做副毫的毫料,尤其是做小画笔,画工笔画。东北的元尾是指关外的黄鼠狼毛,是“狼毫”中的上品。而笔管的话,就是产自妙西霞幕山下的一种“冬白竹”为最佳。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冬白竹产霞幕山,妙西排客放山岚(图4)

霞幕山下碧波竹海

所谓的冬白竹,是冬季生长青白色的竹。冬竹质地坚硬、不皲不裂,特别是青梗笔杆特别清白。虽然湖州到处都有竹山竹林,但是妙喜港边,霞幕山下的竹子质地上除了硬还特别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运输方便。

湖笔制作,善琏最佳。在小流域来说,善琏之所以制笔业成熟,跟就近取材有很大的关系。善琏处在太湖平原河网交汇的地方,尤其是善琏河道与頔塘通,頔塘与运河通,与妙喜港通。不论是羊毫、兔毫还是笔管都是通过联通的东西苕溪、老龙溪、頔塘等等的河网最终把材料运抵善琏。

距离善琏最近、航道行程最短,取材最方便的一片山区恰恰就是妙西、道场群山,所以从妙喜港过頔塘到善琏的笔管运输线路,不论从材料品质还是运输成本都是性价比最高的。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冬白竹产霞幕山,妙西排客放山岚(图5)

霞幕山素为“山水胜绝之所”,“中国十大古道”之一的陆羽古道即霞幕山古道

至今善琏还流传着“蒙颖寻竹”的故事。蒙颖的祖父蒙武与王翦一起领导了秦灭楚之战,而秦国拿下包括湖州在内的楚国土地之后,秦始皇派蒙武的儿子蒙恬“镇镐吴越”,在此期间蒙恬认识了善琏西堡村人卜香莲,结为连理后生下了蒙颖。在第一批改良毛笔制作技艺的时候“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 但是这种毛笔并不好用,尤其是枯木,韧性不够,容易枯折。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冬白竹产霞幕山,妙西排客放山岚(图6)

蒙恬,秦朝时期名将。来源/电视剧《神话》截图

蒙恬离开湖州后,前往北方,领导了几大旷世大工程—修长城、建九州驰道、经营开发宁夏。这里就需要大量的会计、文书工作:物资登记、人力安排、工程测绘....所以原本的“鼎铭系统”完全作废,再加上秦朝郡县化,官僚制取代贵族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更迫切需要“文书系统改革”、需要“好笔”。逐渐长大的蒙颖开始为父母分忧,所以湖州本土传说中,蒙颖在外公家长大,十几岁时开始走遍湖州群山,寻找替代“枯木”的“笔管”,几个寒暑过后,最终在妙喜港边的霞幕山中找到了这种在冬季生长的“冬白竹”,蒙颖改良后的“竹毛笔”在原始毛笔中“脱颖而出”,此后湖笔以竹管做笔管,延续至今。而在善琏的“蒙公祠”中,至今把“蒙恬”、“卜香莲”、“蒙颖”三尊像同时祭拜,千年香火不断。

自古排客放山岚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冬白竹产霞幕山,妙西排客放山岚(图7)

稍康水库边“霞幕夕照”

古时候,山水相依的湖州地区,谁也离不开谁,妙西的竹子结合其他各处资源到达善琏制成毛笔,这样在山区和平原间打造出了各种产业链的“上下游”,妙喜港是沟通主要渠道之一。从秦到汉,官僚制改革所带来的政府对笔的大量需求,以“官方采购”的形式激活着湖笔制作。隋唐之后,科举制改革所带来的士子对笔的大量需求,又以“民间购买”的形式再次延续着湖笔需求。所以,妙西的冬白竹就几千年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冬白竹产霞幕山,妙西排客放山岚(图8)

妙喜港畔洗衣忙

这就创造了一个特殊的职业“排客”。扎竹为排,放排载货,竹排行水,运竹出山,一山放过一山拦。

《湖州市地名志》中,妙西有很多类似“三里凉亭”、“六里凉亭”等地名,在排客眼里这些地名就是自己放排的速度参照物,山中来水时急时缓,就是依靠这种地名时而快速挺进,时而放慢速度。在妙西山里自古还有一群人叫纤客,平时汇聚在“凉亭”周围,有排驶过难行时,一拥而上,尤其是在枯水期的滩涂边给竹排拉纤,保证货物运输、乘客出入。

所以,排客、纤客这些质朴的妙西山里人千年来连通着山区与平原,人流与物流都在他们一杆杆的撑渡、一步步的纤渡中缓缓走来。至今留给妙西人踏实稳重、肯干能干的性格,成就了祖传的品质—茧手磨石一港开,垂手朴笑待客来。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冬白竹产霞幕山,妙西排客放山岚(图9)

妙喜港下游的渡善桥,渡善村因桥而得名

在这一次“妙喜港”打造中,我们将把妙喜港水上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从上游到下游,或乘竹排顺溪漂流,或改橹船缓行镇港,让游客体验小小竹排山中游的惬意,同时也换一种视角看一看穿越千年的妙喜之美。

妙喜港的通达性让这里的风土人情与外界相通相融,但真正让妙喜港能够通达天下的关键点,还是在于晋代和唐代的湖州水利建设,尤其是荻塘与谢公塘的改造,下一期《于頔作序杼山集,妙溪连港通江海》,我们再见。

作者:俞 樾

摄影:陈 永 吕建樑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