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是偶戏之魂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延年  发布时间:2017-09-19 14:38

    在世界偶戏史上,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华民族的木偶皮影戏一样,文化传承如此久远,地域分布如此广阔,品种风格如此多样,文化意蕴如此厚重,生命繁衍如此顽强。探究其缘由,乃其人文情感所致。

  中国木偶、皮影戏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这门古老的艺术,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在大量的作品中,以传扬诚信忠孝仁、温良恭检让、感恩向善、除暴安良、保疆卫国、勤俭刻苦、崇尚礼义廉耻等精神为主要内容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精神气质。

  中国偶戏不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斑斓多姿、灿如繁星般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名著改编……经过历代艺人加工筛选,积累了大量演出剧目,这些作品中跳跃着一个共同脉搏,就是剧情中所蕴含的情感律动,一个“情”字流淌古今,这便是亲情、爱情、乡情、友情。长期以来,艺随人亡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的偶戏作品如今已失传。在我们尚能看到的一些剧作中,多能影响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这类剧目如今仍能令人动情难忘,如:表现以程婴为首的一群忠义仁善之士,为救忠良之后不惜献出亲人和自己生命的《赵氏孤儿》,为医母亲疾病,十几岁的少年冒着被豺狼虎豹所伤的危险只身入深山寻药的《鹿乳奉母》,公正廉明不畏强权,申冤断案的《包青天》《施公案》,为解除民间水患,敢与龙王争斗的《哪吒》和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以天下苍生为念,炼石补天的《女娲》,用神弓射下九个毒日头的《后羿射日》,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以德报怨的《芦花记》,因家境贫寒卖身葬父的《槐荫树》,保家卫国一门忠烈的《杨家将》,护卫皇嫂千里寻兄的《关羽千里走单骑》,被困雷峰塔下、与亲生之子只能梦中相认的《哭塔》,表现对爱情忠贞忘我的《盗仙草》《牛郎织女》,为取真经,唐僧师徒不畏鬼怪妖魔与艰难困苦,矢志不渝,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西游记》系列,愤泄科考不公,撞柱而亡的《钟馗》,弘扬行孝乃做人第一德行的《木连救母》,义薄云天的梁山好汉化装进城搭救卢俊义的《大名府》等传统剧作,难以胜数。继承了情感丰满的优良传统,现代偶戏作品中表现人间情感的优秀佳作,已成偶戏艺苑的靓丽风景。皮影戏《人狼同舞》《沉香救母》《观世音传奇》,木偶戏《琼花仙子》《胡桃夹子》《嫦娥奔月》《丝路驼铃》《卢俊义》《留守大山的孩子》《卖火柴的小女孩》《哪吒》《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一大批久演不衰的偶戏新作,深深感染了广大观众并受到欢迎。

  蕴含着中华优秀美德和人文情感的作品,在大量的传统及现代偶戏中比比皆是。这些人文情感丰富的偶戏作品的精神内核是爱,这是剧作的文化支点。纵观古今,偶戏优秀之作最突出特点是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对父母的爱,对劳苦大众的爱,对廉洁奉公、尽忠行孝、善举侠义、明君贤臣的爱。中华偶戏自古以来就传承着以技娱人、以情化人的良好传统。把艺术的感化功能,提到了高出娱神娱人的层面,已成为历代木偶皮影艺人的自觉行为。中国偶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宝藏,它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地位有待更进一步去认识、去发掘,去提高。正是这些看似无生命,但又令观众心灵可感可通的偶之精灵,千百年来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曾滋养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灵。

  中国的木偶皮影表演艺术家们认为,没有情感的作品,不足以感人,更难以流传。表现偶人情感是木偶演员一辈子的追求,演员带着角色的情感去感知、去品味偶之情、去享受偶之韵、去表现偶之魂、偶之美。演员与手中之偶情感融为一体,是偶戏表演的最高境界。古往今来,大凡经典偶戏之作,必达人偶一体的境界。偶戏创作亦是如此,主创人员与偶戏中的人物,寻到了爱恨情仇的共同结点,舞台上的偶形才会熠熠生辉触动观众心灵。不了解偶戏之神韵,便跨界导戏,绝难产生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佳作,顶多也只能做到“传情达意”。情感是偶戏之“魂”,偶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有养心、养神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