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思考 ——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

来源:文化月刊 作者:江伟英  发布时间:2019-09-07 10:38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赖以生存的传统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阶段,如何有效地保护与传承非遗,是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小学教育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小学教学内容中加入非遗内容,给孩子创造直面非遗技艺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机会,既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举措,也是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思考 ——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图1)

本文作者与学生

  01

  小学阶段非遗传承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阶段开展非遗教学,对非遗传承有极大裨益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非物质遗产”部门,非遗首次作为学术概念出现。多年来,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从未停止,这在昆曲艺术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尤其是遗产保有地的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因此,面向小学生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将非遗内容和非遗技艺纳入小学阶段教学课程体系,把小学校园打造成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前沿阵地,能够扩大非遗的人群覆盖面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实现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的非遗保护传承目标,为非遗人才培养打牢根基,扣好非遗传承的第一粒扣子。

  在小学阶段开展非遗教育,能够促进小学艺术教育发展

  非遗包含了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口头传统,表演、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皮影、木偶等表演艺术,以及剪纸、蜡染、刺绣、编织、雕刻等传统技艺。这些内容和样式,是其所处生活环境的产物。

  用现代学科范式来讲,它们大多属于某种艺术形式,非常适合在儿童时期进行启蒙教育。非遗中包含手工技艺、审美、构图等丰富优秀内容。在小学阶段开展实施非遗教育活动,可有效促进小学生的美育,涵养小学生的审美,帮助其正确认知、感受手工艺和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及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小学阶段开展非遗教育,是相关法律的规定和政策的要求

  在小学阶段开展实施非遗教育活动,有着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和政策性文件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校建设工作。

  02

  当前小学非遗教育中的不足

  当下,由于政策引领和政府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日益得到社会重视,“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游”等形式多样的非遗教育日益走入人们视野。然而,很多非遗教育活动仅仅停留于读文字材料、放视频资料层次,很难引起活动者了解、接触非遗的兴趣。这一点在小学非遗教育中表现尤为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理念保守陈旧

  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非遗教育,基本还停留在静态的保护和展示阶段。许多学校是将非遗内容纳入其他课程,与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并没有将其视作独立学科,导致学生对非遗只有一个浅层的感性认识,较难深入理解非遗的珍贵价值及其背后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很难勾起学生了解、学习非遗的渴望、热情与兴趣,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下一步,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宣传、媒体报道等手段,引起小学对非遗传承教育的重视,推进小学非遗教育实践。

  教学内容古板枯燥

  在教学内容方面,当前小学阶段的非遗教学较多是理论宣传和故事讲解,动手操作等实践性内容不足。然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注意力易分散,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小学生灌输较多的理论性内容,不利于收到很好的传承教育效果。

  小学阶段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如果是舞蹈教学,那就要教孩子们跳舞;如果是手工教学,那就要教孩子们制作手工;如果是歌曲教育,那就让孩子们唱出来。简言之,小学阶段的非遗教育,在推行中应将理论性、实践性内容分开,普及型教学与技能型教学并重。

  教育手段单一落后

  目前我国在小学阶段的非遗教育,大多通过静态的实物展示、网上的视频放映、资料和历史文献讲解等方式进行。学生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非遗内容,只能一味地听,即便对于非遗诞生、发展和传承故事或者非遗作品的图片感兴趣,对于非遗技艺本身,还是无法得到全面、详细、直观的了解,更缺少可以实际接触、动手操作、构思创作的渠道和条件,以及表演展示学习成果的环境和平台。

新时期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思考 ——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图2)

本文作者与学生

  03

  推进小学非遗教育的措施

  针对上述不足,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华师附小”)发动学校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每月开展一次“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大学堂——大师与你面对面”活动,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请上讲台、请到学生身旁,口传心授、耳提面命、手把手地传承非遗,引领学生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的全过程。

  2018年2月,该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总结华师附小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推进小学非遗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针对小学特点,设定非遗教育目标和计划

  在小学阶段开展的非遗教育应当遵循小学生的年龄发育情况、智力成长水平、学习认知规律和心理接受程度,按照教育部的教学规定和学校既定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合学生了解的非遗传承故事和非遗保护知识、适合他们接触学习的非遗项目和手工技艺,开发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明确正确适当的教学目标。

  具体在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要注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变,并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及教学课程的互动性。

  华师附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的分科、分类、责任制形式的探索。学校以31个自然班为教学单位,分配31个广东当地或全国驰名的非遗项目,形成了每个年级一个系列、各个班级项目独特的别致格局。

  具体而言,一年级开设古琴艺术、纸雕艺术、京剧文化、皮影戏、民族扎染、民间口技项目;二年级开设龙舟说唱、吟诵书法、剪纸艺术、岭南建筑、周易文化项目;三年级开设景泰蓝、昆曲文化、传统刺绣、木版年画、汉服文化项目;四年级开设二十四节气、太极拳、经典潮剧、中国象棋、传统漆画项目;五年级开设中国灯彩、鲁班传说、中国围棋、广东凉茶、龙舞文化项目;六年级开设青花艺术、南国风筝、川剧变脸、传统节庆、南国粤剧项目。

  强化本地属性,打造非遗传承的环境和平台

  学校在实施开展非遗教学的过程中,要组织研究人员、教师团队深入非遗现场,与非遗传承人、民族手艺人当面交流,一方面,借此机会提高授课教师的技艺水平,另一方面,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进行打磨。

  在这方面,华师附小组织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到非遗第一线,聆听传承人教诲,身临其境地进行沉浸式的、体验式的创作学习。

  华师附小在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创新形式,创造性地根据各班独特的非遗项目,有针对性地布置教室环境,让学生们沉浸于非遗传承人物、故事和艺术作品之中,得以近距离接受非遗熏陶,时刻赏析非遗艺术作品,感受非遗魅力。学校努力为学生学习非遗提供条件,除了在教室模拟非遗创作环境外,还为学生的非遗创作提供展示和输出的平台。

  在学校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上,除实物作品展示外,31个班级的同学还会为参加活动的嘉宾、家长进行各种各样的非遗表演,如南国醒狮《狮跃龙门步步高》、米机王咏春拳《咏春·传承》、南国粤剧《彩云追月》、广东音乐《步步高》等。

  利用课余时间,将非遗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学习时间十分有限。如何将非遗教育与其他德智体美育相结合,让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项很难把握、值得探索的重大课题。

  在这方面,华师附小研发出“校内课后托管‘430课堂’服务”项目,打造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工作流程。“430课堂”开班148个,分141个项目,内容包含学习拓展、科技、艺术、运动、外教教学、非遗、思维训练、公益课堂,其中就包含31个非遗项目。

  “校内课后托管‘430课堂’服务”项目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孩子们的课余时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及其他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学生在涵养审美水平、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学习非遗传承人精益求精、格物致知的品格,教导他们模仿追求卓越、专精一行的匠人精神。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