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批京剧传承剧目挖掘抢救整理项目名单出炉

来源:中国文化观察网 作者:罗江浇  发布时间:2016-12-19 17:46
第一批京剧传承剧目挖掘抢救整理项目名单出炉(图1)
签约仪式现场

  中国文化观察网讯(罗江浇)  12月17日,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主办的“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办。参加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的京剧老艺术家、传承人、京剧界专家等四十余人参加签约仪式。在签约仪式上,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与福建省京剧院、吉林省京剧院、黑龙江省京剧院、沈阳京剧院、上海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等单位负责人签订了“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项目协议书。协议书中约定了项目内容和责任,对于入选签约的剧目,基金会根据剧目的不同,予以专项资金资助,主要用于老艺术家的传授和剧目的整理加工排演。专项资助资金采取分阶段跟踪核拨的方式,以确保项目责任的落实到位。

  京剧表演艺术流派纷呈,是京剧艺术繁荣发展的标志,而表演艺术的精华、流派的传承是以大量剧目的继承为载体的。京剧在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剧目。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舞台上常演剧目有1000多出。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京剧演出剧目逐渐减少,随着京剧老艺术家的离去,表演流派的代表剧目面临失传,京剧教学剧目日趋单一,使京剧艺术传承发展面临危机。因此,挖掘抢救整理失传或者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刻不容缓。

第一批京剧传承剧目挖掘抢救整理项目名单出炉(图2)
王玉珍理事长代表基金会和资助项目签约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于2016年将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列为“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此举依托硕果尚存的京剧老艺术家,选择有代表性的和有保留价值的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剧目进行挖掘抢救整理,推陈出新,使之重现舞台,对于拓展京剧演出剧目,丰富京剧教学剧目,促进京剧艺术传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这项工作得到了许多京剧院团、院校的支持,积极参与申报。无论是年事已高的传承人、还是优秀的继承人、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主动性,他们挖掘抢救整理京剧传统剧目的主体。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组织专家对首批申报的47个剧目进行评审和论证。从中评选出11个剧目列为本年度京剧传承剧目挖掘抢救整理项目,其中有唐(韵生)派的《二子乘舟》《闹朝扑犬》,高(庆奎)派的《赠绨袍》,梅派全出《天女散花》,有富连成科班独有剧目、毛世来先生的代表作《南界关》,黄(月山)派的《火烧百凉楼》,李盛斌先生一脉的《花蝴蝶》,小生“三会”中较少见演的叶(盛兰)派《临江会》,尚(和玉)派的《四平山》等,中国戏曲学院青年老师李亚莉向台湾杨莲英先生学习的《朝金顶》一剧,将展示京剧舞台上鲜见的男武旦抄跤和旱水等技巧。这些剧目有的是流派代表剧目钩沉,有的具有教学价值,作为教学剧目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有的剧目兼具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91岁的周仲博先生、86岁的毕谷云先生、82岁的贺春泰先生、78岁的李幼斌先生、年逾古稀的叶少兰先生、马玉璋先生亲自传授指导。优秀中青年演员、教师倪茂才、常东、金喜全、张欢、赵向军、牟元笛以及来自台湾的本科生、男武旦杨瑞宇在这些戏中担任主演。在艺术院校开展此项工作时,还有一项重要要求,就是要通过教学培养一批中青年老师继承这些剧目,使这些剧目通过教学不断的传承下去。

第一批京剧传承剧目挖掘抢救整理项目名单出炉(图3)
签约仪式合影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王玉珍表示,基金会确定每年三月、九月两次接受项目申报,进行项目评审。近期收到的剧目申报,将列入明年第一季度的评审,使传统剧目挖掘抢救整理工作常态化、有序化,把京剧传承与保护工程项目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